半岛·综合体育官网入口-零售做自有品牌,品牌方怎么办?以史为鉴,北美开市客和百事的故事
2025/04/29   半岛·综合体育官网入口

无论是硬折扣、会员制还是即时零售,以及还没全面爆发的自有品牌…...渠道变革对品牌方的冲击不言而喻,2025年只会更胜于2024年。

文:张振宇

来源:新经销(ID:New-distribution)

这种情况下,品牌方该做些什么??

放眼于全球,中国零售行业并不领先。很多问题,我们都能在零售史上找到解题思路。

本文简单分享关于开市客(Costco)和百事(PepsiCo)在北美市场的“爱恨纠缠”。

更准确说,是一场长达20年的品牌与渠道的拉锯战。

相较于枯燥的理论,希望通过实际案例,能给到当下品牌方一些更为直观的思考和启发。

北美市场开市客和百事的故事

先说说故事的结尾。

对品牌方而言,尽管情况并不算完美,在北美市场,百事未能完全阻止开市客自有商品Kirkland扩张对其造成的冲击。

但通过灵活的策略调整,百事虽然在开市客渠道收入的占比从2005年的22%降至2023年的15%,但整体营收还是增长2.33倍。

注:下文关于开市客和百事的数据结论,来自DeepSeek估算,仅供参考。

1983年成立的开市客,在其发展12年后,于1995年创立自有品牌Kirkland。

Kirkland的品牌寓意,兼顾质量与价值

21世纪初,Kirkland凭借“优质低价”策略迅速扩张,从纸巾、坚果延伸到饮料零食领域。彼时,百事在开市客的货架上占据重要地位(如乐事薯片、Aquafina瓶装水),但Kirkland的同类产品价格普遍低20%-30%,直接威胁百事的利润空间。

开市客针对百事旗下产品

开发的一系列Kirkland产品

2006年,为了应对竞争,百事率先在开市客推出“超大组合装”,例如将乐事薯片、桂格燕麦棒、佳得乐饮料捆绑销售,单价低于单独购买Kirkland产品。

同时,将Aquafina瓶装水规格从24瓶/箱增至32瓶/箱,用“量贩性价比”对冲Kirkland的冲击。

2008年,百事以“产能不足”为由,短暂限制向开市客供应部分热门商品(如奇多芝士条),迫使开市客在货架分配上让步。这一强硬策略导致双方关系一度紧张。

最开始的几年,渠道对品牌的冲击,哪怕品牌强如百事,也并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,甚至一度陷入被动。

2010年代,随着北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激增,Kirkland开始推出有机坚果、冷压果汁等产品。

百事意识到,单纯价格战难以取胜,必须重塑品牌价值。

至此,其开始重新聚焦品牌,回归产品,开启了一系列的产品创新动作。才找到了一些应对渠道变革的方法:

2014年,百事旗下桂格燕麦推出Quaker Real Medleys(含奇亚籽、枸杞的高端燕麦杯),直接打击Kirkland的有机早餐产品。

2015年,乐事发布“Stacy’s Pita Chips”(定位非油炸健康零食),并通过开市客独家销售“混合口味家庭装”,避开Kirkland传统薯片的低价竞争。

2016年,为开市客定制“低盐版乐事薯片”(盐分减少30%),仅在开市客销售,避免与普通渠道产品比价。

2017年,百事收购益生菌饮料品牌KeVita,并借开市客渠道快速铺货,抢占发酵健康饮品细分市场。

2017年,推出“佳得乐能量胶+蛋白棒”组合包,针对开市客的健身爱好者客群,进攻Kirkland尚未覆盖的运动营养细分领域。

2018年黑五,百事与开市客联合发起“会员专享日”,购买百事产品可额外获得开市客现金券,单日销售额同比暴涨45%。

但同时,开市客也在加码Kirkland,其渗透率持续上升,彼时已经超过30%。

显而易见,强势渠道,特别是依赖度过高的强势渠道,对品牌的影响无疑是深远且不利的。

百事开始更多元化的尝试,来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。不仅是渠道端,也有供应链端的配称,以此更精准的调整全渠道平衡。

百事的独立站PantryShop

订阅制方式购买定制化零食

2019年,百事上线“PantryShop.com”订阅服务(后整合至SodaStream品牌),消费者可直接订购定制化零食箱,削弱零售商的中间控制权。

2020年疫情期,加速布局便利店和电商,推出“迷你罐装激浪”(便利店主推)和“亚马逊Prime专属大礼包”(含多品牌组合),分散仓储会员店的销售压力。

2021年,投资5亿美元改造北美工厂,实现“区域化柔性生产”(如靠近Costco仓库的宾州工厂专供定制产品),将订单响应速度提升40%。

2024年,对消费者预算敏感趋势,推出1-2美元小包装薯片,抢占便利店货架,与泡面等低价食品竞争。

至今,在北美市场,面对渠道变革的持续挑战,百事依然在尝试更多措施,比如2025年业务单元的组织重整合并,以保持其持续的竞争力。

这或许是最真实的品牌与渠道相处之道:与巨头共舞,既要贴身博弈,更要跳出它的规则。

品牌,与渠道共舞

如果说百事的经历能给到我们什么借鉴,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下三点:熟悉规则、差异化竞争、全渠道平衡。

新渠道既然能诞生,便意味着零售大环境在发生系统性变化。

中国当下的折扣零售、会员超市和即时零售,以及后续引发的一系列传统零售如KA和CVS的调改,无疑明确了,零售游戏规则在发生剧变!

零售游戏规则变,全产业链(经销、品牌)也必须跟着变。

快消品市场游戏规则的全链路改变

无论研究哪个市场的零售史,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,零售商的终局,必然是强势且高效的。

所谓的高效,未必是质价比最高的,但一定是在其服务的精准消费者群体中,很难找到更优解的。

对品牌而言,中国快消市场过往的低效二房东零售、经销网络模式(甚至可能精耕也算),零售正在试图颠覆。这会冲击很多品牌方。

熟悉新的规则,无疑是短期最迫切的事项。

但正如上文所述,百事痛苦的那些年,熟悉游戏规则只能暂缓不利局面。

真正需要应对问题的,是中期重新定位品牌,做到差异化竞争。

品类发展到最后,往往不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,而是品牌与零售的竞争。

高效率的零售业态,有更直接的消费者数据且懂产品,这是客观事实。

基于以上,零售必然会去触碰自有商品。

而所有品牌方应该想清楚的问题:当山姆,或者奥乐齐开始用自有品牌替代你的现有产品,该怎么办?

大抵两种思路,要么在产业链优势上无可比拟,成为他的代工厂;要么跳出现有产品框架,持续做零售商通过数据无法复刻的产品。

前者弱化品牌,后者升华品牌价值。

想要做后者,必然想清楚品牌价值具象化到产品如何体现,让消费者能识别,即为差异化。

当然,做到这一步,品牌也并非一劳永逸。

相反,随着品牌规模变大,渠道渗透率变高,就会面临长期的最终问题:各种零售模式都在高效率服务其细分的零售客户和场景,需要的产品是不一样的,如何全渠道平衡。

这对品牌是极具挑战。不光需要熟悉每种渠道模式的游戏规则,还要有相应的产品应对,且组织、供应链能承接住这种产品矩阵体系。

当然,做到如此,品牌必然很卓越。

正如百事与开市客合作的那样,微妙的维持好其与自有品牌平衡的状态,又能保持持续的增长。

但可见其中的艰难。

中国当下的快消市场,如何同零售商共舞,必然是接下来品牌方所要学习的必修课。